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文山站长网 (https://www.0876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深度调查行业兴衰史:中国调查记者都去哪了?

发布时间:2018-07-25 02:16:00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饭统戴老板
导读:过去两天,焦虑席卷全国,除了制药公司的资本大鳄之外,还有两个人物被意外牵出,他们就是著名记者王克勤,以及他在《中国经济时报》的顶头上司包月阳。 王克勤(左)和包月阳(右) 2010年3月17日,时任《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的王克勤,发表了一篇重磅

而与此相对比的是,网络和移动广告投放正在井喷,其中网络广告从几百亿的规模,迅速做到了2017年的近4000亿;而移动广告也从无到有,2017年规模发展为2649亿。

深度调查行业兴衰史:中国调查记者都去哪了?

著名记者王志安曾经说过:“在中国,记者这个职业的天花板太低,几乎没什么成长性,30岁不进入管理层或者转行,就是失败的代名词。但调查记者对知识,经验有很高的要求。不用感慨,有人愿意为调查记者开出百万年薪,人会排着队回来。所有不付钱的感慨没什么价值。”

但显然,急速衰落的传统媒体,已经没有了90年代的阔绰,调查记者们的大批离开,是必然的问题。当然,这不是大批优秀记者离开的唯一原因。

3. 凋零离去的记者

世界杯期间,中国仅有几万名注册足球运动员的真相刺痛国人,但调查记者的数量,比足球运动员还要稀缺的多。

一直将调查记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张志安在2011年发布了一项《中国调查记者生态调查》,直言“即使用最宽松的定义标准,全国调查记者也不过数百人”。

而到了2017年,当年尚能找到334名调查记者的张志安,在撰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时,仅仅联系到175名调查记者。六年时间,调查记者的人数又几乎腰斩。

河南《大河报》的一位调查记者曾说过:“2000年的时候,记者的工资达到五六千、六七千,当时郑州的房价是一千多,可想当时的收入是非常高的;现在郑州的房价每平米1~2万了、多的3~4万,现在记者的人均工资才四五千”。

曾经调查记者是天之骄子,如今他们的工资,只抽得起娇子。报道了三聚氰胺的简光洲2012年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

记者身处时代前沿,他们极其敏锐的察觉到行业兴衰的转折,当互联网无可阻挡的崛起时,不少记者便奋不顾身的扑了上去。

报道过鸡西矿难、焦作录像厅失火等重大事件的李玉霄,在2006年投入腾讯的怀抱;打造了《卧底番禺传销》、《揭开传销绝对秘密》等传销系列的傅剑锋,也在2011年告别记者生涯,成为腾讯新闻中心的副总监。南周头版编辑方三文头也不回的去了网易,随后创办了互联网投资社区雪球。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代稿神郎朗,能用稿费在广州买房的男人,写过一篇广为流传的《一个10年老记的心声:我为什么要离开》,解释自己为何离开纸媒“为了人生不留遗憾,为了不在平媒大船沉没中跟着沉沦,我必须走出这关键的一步。”

马云说员工离开,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心委屈了,记者们主要可能还是心委屈了。

被誉为“中国揭黑第一人”的王克勤,当年打扮成农民,把笔记本和相机藏在麻袋里,嘴里叼着烟,开着拖拉机,突破封锁报道了定州征地血案,其中曲折艰辛闻者落泪。但当他站上央视的领奖台时,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是无可取代的。

不过这种荣誉感并不能当饭吃。这个硬的像刀一样的汉子,四次因为各种原因被报社劝退,长期只能拿底薪,出门调查大多坐公交,更是曾被人打电话威胁要来“接”他老婆孩子,一家人在荷枪实弹的警察保护下度过了好几天。

所以,这个曾经号称要把调查记者做到80岁的人,后来去做了公益,帮助他调查过的尘肺病人。

2003年连续报道了孙志刚案和非典情况后,南方都市报的总经理喻华峰、总编程益中因涉嫌受贿被带走,差点被办成铁案的他们被放出来后,渐渐淡出了纸媒。喻华峰创立了本来生活网,程益中加盟了乐视体育香港公司。

名单上还有很多人,比如孙保罗、郭国松、朱德付、余刘文、谭庭浩、赵世龙、简光洲、付振中、陈峰、邓飞、龙志、刘建峰、朱文娜、景剑锋、傅桦、仇子明、乐倩、杨琼文、卢广……

他们具体的遭遇,这里就不做细述了,原因想必不难明白。

而那些受惠于调查揭黑的网民,也并没有坚定地站在调查记者一边,反而在近些年一波接一波的污名化记者和妖魔化媒体的风潮中,向他们投去了冰冷的石块。在转发包月阳微博的那57159个人中,又有多少个没跟风骂过记者呢?

因此,对于大部分艰难挣扎的调查记者而言,他们的左耳,可能响着周华健的那句歌: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而他们的右耳,则可能是李诞的那句话:

人间不值得。

 4. 深度报道的未来

1894年,美国GDP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随之而来的不是民主、文明和健康,而是腐败、剥削和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民焦虑,社会心态浮躁,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卫生糟糕……马克吐温用辛辣的笔触将这一切记录在了他的名著《镀金时代》里。

工厂的保护者,Bernhard Gillam,1883年

工厂的保护者,Bernhard Gillam,1883年

面对社会的种种乱象,“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美国调查记者们掀起了扒粪运动(muckraker),也称黑幕揭发运动。

1905年,25岁的调查记者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Jr.)以打工的名义,卧底芝加哥的一家屠宰场七个礼拜,目睹了病死猪肉制成香肠的疯狂恶心景象,将其写进《屠场》一书中,引爆了美国人的舆论。

(编辑:文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