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文山站长网 (https://www.0876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发布时间:2018-11-29 04:32:22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钛媒体TMT
导读:原标题: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苏宁金融研究院 央行统计显示,10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仅为6970亿元,创下年内新低。由此可见,在央行连续“降准”的宽货币引导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意愿并不强烈。 实际

原标题: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苏宁金融研究院

央行统计显示,10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仅为6970亿元,创下年内新低。由此可见,在央行连续“降准”的宽货币引导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意愿并不强烈。

实际上,银行“惜贷”现象在1998年-2002年也曾出现,当前银行“惜贷”与上一次有何不同?如何提升银行的贷款投放意愿?或许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历史上的银行“惜贷”及原因

1998年-2002年,中国经济正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激烈冲击。在此大形势下,央行1997年10月至2002年2月先后五次降息,1-3年期贷款利率由10.98%降至5.49%;1998年3月和1999年11月还进行了两次降准,存准率下调幅度高达7个百分点,按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降准释放的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了7000多亿元。但是,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带来贷款的大量投放,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长期保持在11%-13%的低位,2002年2月更是达到10.6%的历史新低(见下图)。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这是中国经济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银行“惜贷”现象。为何如此?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析: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首先,当时银行自身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2000年前后,国有四大行账面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5%以上,依照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调整后的不良率更是高达40%-50%,“四大国有银行技术上破产”成为当时国内外市场的一种主流看法。

为此,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用于剥离处置四大行的天量坏账。同时,央行严格要求商业银行审慎投放贷款,加大清收力度,逐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但坏账剥离之后的200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仍高达17.9%。

其次,企业融资需求陷入低迷。

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前期高增长和经济过热现象迅速消失,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问题日趋严重。1998年上半年GDP增速仅为7%,全年增长7.8%,低于年初8%的预期目标,企业盈利大幅下滑或大面积亏损,实体经济启动去产能和去库存,例如纺织行业提出从1998年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1000万棉纺锭,分流下岗职工120万人,汽车、家电等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行业,闲置产能也高达1/3-2/3。

1998年超过2/3的国企处于亏损状态,仅有31.3%的国有企业实现盈利(见下图),以至于199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最后,银行正处于商业化转型的起步阶段。

从1993年启动国有银行改革,到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正式确立,,“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商业化转型关键是从信贷规模控制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由此确立了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集中度等监管指标,其中存贷比考核最为紧迫,银行降低存贷比的意愿强烈。

在经济疲软、存款增长乏力情况下,压降贷款成为降低存贷比的首要途径,由此形成了存款约束贷款、贷款派生存款能力萎缩的“恶性循环”。

中国经济最后能走出1998年-2002年银行“惜贷”困境,关键在于三大内外驱动力: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繁荣驱动中国经济走出疲软;2003年外汇注资启动国有四大行的股份制改造,根本扭转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难题;2003年房地产市场土地“招拍挂”制度全面实施,推动了依托于房地产市场的贷款需求快速增长。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

视线回到当前的情况,今年以来,央行经过连续降准,银行间资金供应十分充裕,SHIBOR利率重回2015年-2016年低位(见下图)。换句话说,今年以来的货币和资金供应的环境,较2017年偏紧的政策有明显的放松。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在此背景下,2018年新增社会融资却屡创新低,货币宽松释放的资金没有显著提升银行表内贷款的增速。今年10月末,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速创下新低,表内贷款增长在经历短暂的小幅回升后再度回落。而表内贷款没有及时填补表外融资急剧收缩留下的缺口,是造成“宽货币、紧信用”的主要根源。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更进一步分析,为何商业银行“惜贷”的历史会重演,其原因与1998年-2002年“惜贷”既相似又有所不同。

首先,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压力凸显。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实施之后,广义信贷与资本充足率是成为商业银行MPA考核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项目,广义信贷是限制商业银行表外融资的快速扩张,而资本充足率则是约束表内信贷扩张的主要监管工具。

在MPA考核之下,资本充足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一旦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该机构宏观审慎评估就不合格。

今年三季度,A股上市银行中12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已出现下降,其中8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趋势明显。简单匡算,要把2017年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规模(30万亿元)的一半全部转向表内,商业银行需要补充资本金规模大约为1.2万亿元。

今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通过定增、可转债、非公开发行等渠道募集资金超过600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但资本金的缺口仍然较大。

其次,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使得银行风险偏好大幅下降。

银行不良贷款率在经历2017年短暂平稳后再度回升,今年三季度末已达到1.87%,创下十年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0322亿元,历史性地突破2万亿元(见下图)。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债券市场违约频率和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76%债券违约发生在民营企业,加上今年以来股市持续暴跌,导致民营企业股票质押风险陡增,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

银行“惜贷”情景重现,如何刺激银行加速投放贷款?

最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持续疲软。

(编辑:文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