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收官 BAT交出投资交卷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2018,一个不平稳的年份。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扎堆上市的企业和高速增长的经济,也见识了资本寒冬的汹涌和急转直下的行业萧条。 这一年,腾讯在三月达到4.5万亿港元的市值巅峰,可好景不长,随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腾讯市值大跌1/4,直接蒸发万亿人民币。 这一年,阿里巴巴的市值虽然超过了“跌跌不休”的腾讯,可在经济萧瑟的寒冬中,阿里巴巴也无法幸免于难。相对于今年5459.3亿美元的市值高点,阿里巴巴的市值(截止至2018年12月18日16点)也跌落了1800多亿美元。 这一年,百度送走了陆奇后,行业更加看衰这家公司。确实,百度600余亿美元的总市值甚至都赶不上腾讯、阿里在2018年跌落的市值。而随着JTMD的逐步崛起,难怪行业一直在探讨百度掉队的问题。 可不管怎么说,即便资本市场冷酷无情,BAT仍然是BAT。中国互联网的这“三座大山”依旧没有公司能够翻越。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BAT的每一个举措都可能为此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企服行业头条着重为大家盘点了,2018年的冰火两重天中,BAT在ToB领域的投资布局情况。 注:阿里巴巴的投资包括云锋基金和蚂蚁金服的投资;腾讯的投资包括腾讯云的投资 1 ToB布局 腾讯、阿里相近,百度暂时落后 若干年前,大众单纯以为百度就是搞搜索的;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商公司;腾讯是一家聊天、游戏公司。没人能想到这三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公司,最后会在多个领域打到一起。 不管是三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比拼,还是企业微信与钉钉的直接碰撞,亦或者百度云试图跟上阿里云、腾讯云的步伐,三家企业的战争早已从C端打向了B端。 近两年,三家企业都看到了C端红利的逐步消退,因此都开始了B端市场的迅猛发力。 仅在2018年,阿里巴巴便向企服领域投资了31笔。腾讯也不甘示弱,向企服领域投资29笔。百度21笔的投资相对落后,可仍能看出百度对B端市场的重视。 企服行业头条粗略估算了2018年BAT的总投资金额: ● 百度投向ToB领域的金额在26亿人民币左右; ● 腾讯在该领域的投入超过127亿人民币; ● 阿里巴巴的投入更是惊人,比BT两家投资额翻倍还多,竟然逼近400亿人民币。 纵观百度在2018年的投资,我们发现,这一年,百度除了单笔21亿人民币领投新潮传媒外,在ToB领域几乎没拿出过单笔过亿的投资。 可腾讯、阿里则在2018年的ToB领域豪掷千金。 腾讯跟投了广告传播公司WPP的2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和在满帮集团F轮-上市前的19亿美元的融资;并且,腾讯还先后以12.66亿人民币、12.67亿人民币战略投资东华软件、东华诚信。 光是这几笔投资,就看出腾讯比百度更舍得在ToB领域“撒金”。 阿里巴巴这一年最大笔的投资当属对分众传媒的领投,阿里占了这笔总价150亿人民币的投资的大头。 同时,阿里巴巴在这一年并购不断,接连以50亿人民币的价格并购乐鑫科技,12.2亿并购中兴软科,并且高价并购中天微和先声互联。 另外,阿里在2018年内先后投资商汤科技、Video++、旷视科技等知名AI企业,预估总金额不低于40亿人民币。 整个2018年,企服领域的阿里巴巴可谓多点开花,无愧成为BAT当中的ToB领域投资王。 2 百度偏重初期投资 阿里、腾讯注重后期投资 说完投资数量和金额,我们再来看BAT三家的投资轮次。 企服行业头条从数据中看出,,相较于AT两家,百度更侧重于投资早期公司。在百度的21笔投资中,共有14笔投资投向了A轮及以前的企业,占比达到67%。 而百度在2018年的企服市场,投资最高轮次为C+轮公司,未投资过上市企业,也没有进行过ToB企业的并购。 投资策略决定了百度很难像腾讯、阿里那样为大公司注入更多的资金,或许是百度更为看重早期公司的潜力,因此选择了相对保守、平稳的投资方式。 百度投资轮次 相较于百度,阿里对早期企业的投资兴趣并不浓厚。在阿里的31笔投资中, A轮及以前投资数只有5笔,总占比仅为16%,大幅低于百度在该区域67%的投资占比。 阿里的投资更侧重于B轮及以后的成熟型企业,并且尤其专注于战略投资、企业并购和对新三板、IPO上市后的公司进行投资。 (编辑:文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