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20年的宝贵回忆
1998年的人们越是混乱越是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而在迫不及待中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只能以不断试错的方式开始一连串误解和争取出人意料——包括开头的那个结局已经很完美的新浪故事,也可以沿这两个关键词继续讲下去。 1997年底,已经有不错知名度的四通利方正在思考一次让人“出人意料”的变革,因为《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虽然让四通利方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产业中“BBS论坛”产品的代名词,总编辑陈彤却觉得论坛的形态“只适合发表观点类文章”,不仅限制了用户对于产品的想象力,也不适合四通利方开发“新闻”。于是四通利方把最出名的体育变成了新闻的子集,再让新闻频道成为了首页,并且以“24小时滚动”的模式报道法国世界杯为契机开始像一个真正的媒体那样运转的起来。 21世纪钟声敲响的年景也伴随着“出人意料”。当时新浪面对的选择是:对初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融资是当时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但作为第一批寻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上市过程中遭遇法规壁垒。 以财务副总裁身份初来新浪的曹国伟,直接参与到了新浪上市进程中,曹国伟设计出VIE模式,使新浪率先解决了上市的合法性问题,于2000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推开了中国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大门,走出去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此后不到一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里跌到最低1114.11点。如果没能赶在这之前上市拿到融资,中国互联网行业能不能挺过这次危机,还未可知。 后来这件事成为了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一个重要伏笔:孟晓骏在回国之前,在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大屏幕上看到新浪上市的广告;而回国之后,孟晓骏的两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股份改造与上市。 不过现实远比电影的故意编排更加玄妙。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互联网行业再次迎来了上市潮——从2017年10月—2018年9月,近一年来共32家互联网概念的公司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而11月中美科技股板又“巧合”般地迎来了7年以来的最大崩盘,“市值蒸发掉一个印尼”。 博客是1998年互联网人思考得出的另一个答案。以Jorn Barger运行的 “Robot Wisdom Weblog” 为起点,那一年互联网上诞生了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众多网络出版发布软件,让网民可以以个人站点的形式自由撰写并发布内容。 视线回到国内,无数新的构想开始落地,集体思考拥有大量的参考样本:2005年,新浪开始推出博客服务,越来越多的韩寒们活跃在这里,包括被称为“博客女王”的徐静蕾,博客迅速成为给个人提供了发出声音和建立个人影响力的平台;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新兴公司Obvious,开始尝试短内容、实时分享的微博服务,新浪则在2009年正式推出微博,并且在博客思维的基础上快速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接,让新浪原有的门户积累完成移动化和垂直化。 新浪微博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款国民级应用的出现,这也为日后的行业格局变迁埋下了伏笔。 正如开篇我写道,互联网人怀念的1998,通常是以1998年的新浪故事作为开头的。这个语境的主语放在今日,大部分互联网人已不是昔日那般顶着百里挑一人设的精英,而是更多的流水线从业者,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一切消费互联网的大众——就是我们自己。至于这里的新浪故事,在微博上看到一位新闻学教授的思考——只有从新浪这个平台,人们才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而且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别人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什么,并且第一时间感受到别人对这个世界的评价是什么。 倘若将互联网的20年比作那艘忒修斯之船,这20年以来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么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答案我认为是肯定的。新浪的轨迹就是完美的印证,论坛到门户、门户到博客再到微博,替换的木头是每一次媒介变革,但这艘船依旧完美地复制了是我们生活的、我们所观察感知的世界。每一次替换和变革都是回忆、思考的原点。 所以我觉得,人们对于1998年的怀念不在于对现实不满的逃避,而更像是在迷茫的旅程中抛下一个足够清晰地锚点,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从起点出发后的自己留下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还可以做点什么。 (编辑:文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